金鹏改革创新奖/媒体报道/创新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路径

创新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路径

作者: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5-11-18

改革背景

我市现有幼儿园1402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340所,占95.5%;在园儿童39.9万人,其中在民办园就读的儿童37.3万人,占93.5%。学前教育一期行动计划实施之前,我市民办幼儿园占主体地位,学前教育政策体系不健全,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和引导手段,学前教育整体质量不高,市民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反映强烈。2010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自2012年起,我市按照国务院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学前教育发展第一期行动计划,落实政府责任,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创新,走出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深圳路径”,学前教育发展进入公益普惠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创新点

我市创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走出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深圳路径”,即以公益性为核心,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以财政定向奖补为调控方式,引导幼儿园规范、普惠、优质发展,构建起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发展路径与成效得到社会认可、市民肯定,获得中央专项资金奖励,及“南都街坊口碑奖”金奖。

从2012年开始,我市实施普惠园奖励性补助、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和幼儿园保教人员长期从教津贴等惠民政策,构建起学前教育公共政策体系。

一是大力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简称“普惠园”)是指办学规范、收费合理、科学保教、面向大众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幼儿园。3年来,市、区政府将普惠园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全市现有611所普惠园,基本覆盖有条件的社区,适龄儿童可就近入读普惠园。政府对普惠园给予奖励性补助,2012-2015年,市、区财政共投入约4.5亿元,支持普惠园提高教职工待遇、提升办园质量。

二是实施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计划。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在我市依法设立的幼儿园就读的深圳户籍和符合人口管理政策的3-6岁在园儿童,发放每生每年1500元的健康成长补贴。2012-2015年,财政投入约10.3亿元。

三是建立保教人员长期从教津贴制度。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发放每月300-1000元不等的长期从教津贴。2013-2015两个学年共2.6万人次领取津贴,财政共投入约1.8亿元。同时对普惠园教师工资待遇提出强制性要求,逐年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稳定性均明显增强。

同时,我市还健全了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和引导力度,保障惠民政策的实施成效。



改革成效

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初步建立起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和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学前教育队伍稳定性和幼儿园办学质量实现双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增长。2012-2014年,财政专项投入学前教育超过18亿元,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递增,从2011年的1.43%增长为2014年3.59%。

二是推动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大大缓解,市民满意度提升。学前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在保障学位供给、限价普惠、提高成本分担率等方面成效显著。2012-2014年新增309所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学位年均超过11%,基本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普惠园实施收费限价和稳定政策,有效调控了民办幼儿园收费水平,全市幼儿园平均收费水平年均增幅从2011年的13.4%降至2014年的2.38%。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的发放, 23万在园儿童及家长得到实惠

三是促进了学前教育规范提质。我市95%以上幼儿园已达到规范化标准,名列全省前茅。省、市一级优质幼儿园的比例达44%,比2011年翻了一倍。普惠园办学经费收支结构得到规范和优化,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流动率明显下降。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大练兵将全员培训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练队伍、促专业、提素质。

四是优化了学前教育发展环境。《中国教育报》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深圳路径’”为题专刊报道深圳学前教育发展经验。中央拨出专项奖补资金,奖励和肯定深圳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财政投入模式。2014年10月,市人大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高。今年1月,我市“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荣获南方都市报组织的“南都街坊口碑榜”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