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沙论坛/论坛观点/第3届大梅沙论坛 | 厉以宁:创新驱动与观念转变

第3届大梅沙论坛 | 厉以宁:创新驱动与观念转变

作者:厉以宁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6-11-18

现场视频实录-时长:35:45


今天上午准备讲三个问题。

当前经济增长到拐点了吗?

第一个问题:当前经济形势。根据统计局最近所公布的材料,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经济增速的确是保持在6.7%的水平上,但是绝不能认为我们的经济到了拐点。什么叫“拐点”?就是从现在的下行改为一个长期、平稳地发展。最近我们在外调查,煤的价钱上涨,所以很多小煤矿又恢复了、又生产了。钢铁价格上升了,所以钢铁的销路也比较好。

应该分析这些情况怎么发生的,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企业的确是改革的地方需要去库存,所以他为了保证自己的持续前进,必须要增加他的生产资料的储备量。生产资料的储备料量本来是在减少之中,但是只要物价一开始上涨它就会跟上去,因为再过一段时间这些生产资料贵了,所以就造成了煤炭、钢材价格的上涨。这是当前出现的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下行压力已经减轻了。要知道经济转型绝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有很多工作我们需要做。所以我们说不要轻易谈“拐点”。明年仍然是在一个“稳中求进”的阶段,但是不会有大的起色。“U”形、“V”形都不是今后出现的情况,更多的情况还是一个“L”形,这是符合当前的现实的。

我们正处在加速变革的时期,要改变观念

现在我们谈第二个问题——创新。

二十世纪过去了,二十世纪流行的经济学术语中最流行而且一直在使用的就是“创新”两个字。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当时还是工业化刚开始不久,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思路是对的,需要创新,但现在很多情况是变了。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熊彼特说,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在当时是对的,因为当时是工业化时期,制造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没有料到以后就变成了信息化时代了,信息化时代是工业化后所必然要经历的时代。目前不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创新,是信息量的组合、信息的组合才是创新。不掌握最新的信息,不分析最新的信息,光是生产要素的重组,那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这一点已经被信息化时代所看到了。两厂一合并就能够创新了?要看你的信息量掌握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真正的新的因素在里面。

再举一个例子,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把发明家的成果用到经济中去,这就成为了创新。这个观点在当时是对的,也没有问题的。但是信息化时代来了之后这个观念就成了落后的观念。现在主要是“创意、创新、创业”三个连在一起,要是经济能够创新的话必须先有创意,先有创意的人并不是企业家,先有创意的人是无数正在投入市场的年轻人。别小看那些咖啡馆,别小看那些俱乐部,经常有人在那里讨论他的创意何在,一旦有了创意了,这个时候能够发现机会投资的这就是企业家。现在的情况是先有创意才有创新,有些企业是保守的维护既得利益的,每一个大企业都能够创新?不一定。

第三个例子,熊彼特的观点是,你要创新创业必须要有资本,先筹资、融资,然后组成一个计划,然后把发明家的发明移到新的领域来。这个观点不完全错,但是不够的,因为不了解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网络时代使整个经济运转的速度加快了,一旦你有新的创意出来,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有人自动向你投资,不是过去求别人投资。这个应该重视到信息化时代应该跟过去是不一样的。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古话讲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观念对吗?越来越不灵验,假定思路不改就会永远失败,你要成功必须转变思路。成功是成功之母,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新的观念。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的新投资人,会出现新的组织者。有了成功就会有下一个成功,一直到另外新的创意出来了。这也是一种新的看法。

要知道今天的情况跟一百年前熊彼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大量的年轻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知识就少,今天不一样了。今天大量涌入创新市场的、创意俱乐部咖啡馆的是年轻人,可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在这当中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也有失败者,但更多的是成功者。

今天整个经济运转的速度比过去不知道快了多少,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变革的时期,人的观念要改变。我们曾经这样想,你能够知道五十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什么样子吗?总的方向可以讲,看准了,但具体的问题不能解决,因为变化太快了。五十年以后的消费是现在的消费模式吗?五十年以后的投资是现在的投资模式吗?五十年以后的就业是现在这种就业吗?那个时候就业者可能完全就在家里面他跟企业是定合同的,他自己有计算机就够了,能够跟你联网就够了,你要软件我就给你研发出来。到那个时候,人们还会像现在一样身上都带了现金吗?那个时候人们出来还一定要自己购买汽车吗?好多东西都在变。失败者跟成功者同样在涌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新的思维。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未来的时代中,“企业家”这个名词可能都不存在了,不需要企业家了,需要的是领头者、领跑人。一旦有新的发现就会出现新的领跑者、新的带头人,这样就行了。

所以,创新是中国的大事、创业是中国的大事,我们的观念需要改变,要深入到下面去看看。下面是一个什么情况,不是一百年前熊彼特所谈的情况。

经济人假设是不够的,社会人假设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一下社会人和经济人。

古典经济学重视的是经济人,经济人又被称为是理性的人,他都是从自己经济的利益考虑的。成本要最低成本,收益要最大收益,如果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这就是经济人的观念。所以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被奉为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惯例。但是现在来看远远不够了。这个观点并不错,但是范围是窄了,不断地有经济学家对它提出挑战,凯恩斯就是一个。凯恩斯认为在投资方面人们往往有动物的本能,冲动性的投资,这是凯恩斯认为经济人的假设不够的地方。

凡勃伦的观点是,人们的消费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有很多原因,他可以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上的满足是新的炫耀性的消费。他明明没那么多家产,但一定要坐最好的马车,在街上走过使大家看到“这是一个有钱的人”,他就感到满足。他的满足是花钱能够带来一种愉快的感知。常言道“吃是百分之百为自己,穿是百分之八十为别人”,你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你感到快乐和羡慕你,是这种观点。

西蒙认为,最优的选择是达不到的,因为变量太多了,目标又不单一,你怎么能够几个目标同时做到最优呢?所以人们只能够次优选择。人们买东西,特别是女同志买一件披肩或者是一件外套,别人问她怎么样?她说“凑合”,她不会特别满意的,因为她没有走到那么多家企业,她不知道还有比她好的,真要走到那么多家没有时间。你买一个缝衣服的针,你要买最尖的针,你到百货公司去看了有卖针的,我挑一个最尖的针,你自己挑吧,没有哪个傻瓜自己带放大镜来比较在这么多针当中挑一个最尖的,还要记笔记。没有的。看到第一个针不行不太尖,换第二个针有点弯,看到第三个,针“行了,不看了”,次优选择。消费者在走次优的选择,还有什么理性人呢?所以他提出了“有限理性”。这个观点现在越来越广了。

实际上在经济学里面除了有经济人以外还有社会人,社会人考虑的是社会问题,比如说有两个地方可以投资,ABA成本低效益高,B成本高效益低。一般按经济人的假设全部在A投资,因为成本低。为什么偏偏有些人愿意到B投资?这就要分析了,他干嘛要到B投资啊?一个原因是我之所以到B投资,因为那是我的故乡,我对故乡有感情,所以说在我有钱的时候回到故乡去建一个医院、建一个学校、办一个工厂,增加当地的GDP。这是一种考虑。

还有第二种考虑,我之所以在B投资,因为我从小在那里学习过、生活过,当时的人们瞧不起我,认为这家伙没出息。今天我发达起来了,我就在那里投一个工厂,投一个图书馆给你们看看。这是一种心理,也是社会人。

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之所以要到那里去投资,因为我在那里曾经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比如当初我离开的时候欠了很多人的债没有还,我欺骗过一些人,找人家借钱就走了。有内疚,今天我回来了。我回想起过去内疚的话,于是我就一定在那里投资来弥补我过去的错误,这也是社会人。

现在我们经常讲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一定是企业文化搞得好,而企业文化中的最核心问题是培育职工的认同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同甘共苦不是一个概念,“同甘”是“同甘”,“共苦”是“共苦”。“同甘”是企业走上坡路、形势好、红利多,怎么样分配这些红利必须有制度,没有制度就乱了,制度不合理仍然是这样的。企业可以做到“同甘”靠制度。“共苦”靠精神,必须一种精神在支持他,“共苦”靠制度是不管用的,是不够的。工厂老亏损,工资两三个月都没发出来,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样跟他谈制度不管用。但是,如果企业文化做得好,整个企业有一种“共苦”的精神,共度难关,大家抱团取暖就行了。所以,“同甘”是“同甘”,“共苦”是“共苦”。这更证明了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今后我们的发展不仅仅要在经济上发展,经济人假设仍然在某些上面是有用的,但是不够的。社会人的假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都有一种社会公益感、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话我们的经济必定能够走向新的阶段。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