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审视新常态 把握好经济低迷期的宝贵调整机会
【亚太日报 姬婧瑛】如何理解新常态与创新?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参加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时说,在新时期我们要在积极的意义上理解新常态的概念。他认为,新常态是指我们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效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等。
“我们不能把现在的通货紧缩当做常态吧,如果拿新常态比起旧常态,我们不能把过去14%的过热增长、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作为老常态吧。因此,我们要用一种多方面的视角来看待现在我们的经济状况。”
樊纲指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现在是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我国工业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4个月下跌(上一次发生类似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连续31个月下跌),还有债务问题等,这些问题说明了中国经济处在低迷时期。
面临经济低迷状况,怎么样吸取教训,怎么看待调整期?樊纲给出了以下建议:
要谨防过热 重新审视“常态”
樊纲认为,现在我们的低迷问题都是过去十年间两次“过热”的后遗症,04—07年一次、09—10年,两次过热叠加在一起,过热的程度比90年代初还严重。所以要从两次历史过热中吸取教训,谨防过热。
14%的高增长一定会产生经济过热。要充分认识经济过热的恶果,必须认清现在很多问题不是我国应该有的正常增长的结果,不是正常状态,是过去那个10%以上的过热增长导致的后遗症。
“中国的正常的增长潜在的增长率从来不在10%,世界上各种研究小组算来算去中国的正常的增长是7—9%,有一个十年是8—9%,有一个十年是7—8%,我们现在是7%左右。我们可不能把过去的高增长当做常态,说现在不到14%了,比14%低了因此叫中低增长了,不是那回事。”樊纲说。
逆周期调整 宏观政策要及时
宏观政策基本的作用是逆周期调解,经济过热的时候要采取抑制的政策,经济冷的时候要采取稳定的政策、托住的政策。实际经济波动的情况是不断变化,政府要随着这个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政策。
这次经济低迷的教训是2009、2010年产生了一轮过热。“我们09年采取了世界上最大的刺激政策,2010年4月份以住房限购为标志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性的政策,这是对的。当时准备金率提到20%、利率提到3%,在全世界利率热的情况下提到3%是对的。但是四五年过去了我们过热消失了处在相对过冷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继续实行这些政策就过时了。”樊纲这样评价政府调整政策。
樊纲认为,政府要及时推出紧缩的政策,现在的教训是推出慢了一点,导致我们现在的经济过冷。40几个月的通货紧缩说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这是政策调整不及时的一大后果。
经济低迷期 调整的四大积极作用
过去三年2012—2014年,中国政府新增储蓄相当于GDP的3%—4%,如果都花出去,可能会带来0.3%、0.4%的GDP增长。政府减少投资,让很多人抱怨现在情况不好、经济不好,樊纲认为,在经济紧缩、低迷期,要充分认识调整时期的四大积极作用。
第一个作用,加快优胜劣汰。经济过热的时候没人被淘汰,谁都有碗饭吃,大量的过剩产能和过剩企业产生。现在经济低迷,各个产业都开始真正整合,效率低下的企业被淘汰,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好现象。问题是现在很过机制在妨碍这个淘汰过程,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包括的民营企业政府大量给补贴,延缓了淘汰过程。樊纲建议,政府应该积极地促进这种淘汰(政府这时候的作用是托底,社会政策托底),使产业优化的进程能够尽快发生。
第二个作用,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经济过热的时候企业鱼目混杂,低迷时期价格下降、企业不景气,倒逼企业要更加关注成本、更加关注效率,更加关注竞争力。
第三个作用,促进专业化。过热的时候企业都在喊“多元化”,干什么都能挣钱。现在要提高效率和质量了,企业发现还得走专业化的道路。过去几年一直专注专业做好自己的产品、扩大市场的那些企业,现在订单逆势增加,原先天天想多元化转型的企业反而过不下去了。专业的企业现在主导兼并,东张西望的企业现在被兼并。“这个过程使大家认识到,我们做企业还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才能跟世界竞争,我们才能有世界的品牌等等。”樊纲说。
第四个作用,加快创新驱动的结构调整。不景气的时候,大家创新意识反倒比较强,要创新路。创新热潮一大部分也是改革,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注册制、自贸区等等,这是一个创新驱动的结构调整过程。
“2001、200202年上一轮调整到了尾声的时候,当时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通货还在紧缩,价格还在下降,但是企业的利润开始增长,因为利润增长企业的投资开始增长。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有效降价》,那个降价是因为成本下降,不等于利润不增长,不等于你效率不提高,不等于你投资会下降,这就是调整的结果,我们要积极促进这种调整、促进这种效率的提高。”樊纲特别提到。
樊纲认为,优胜劣汰、提高效率、专业化、创新,都在为下一轮的经济打下好的基础。从长期来看,如果我们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如果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把这些潜力都发挥出来,中国经济再有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正常的高增长,现在是7%左右,以后是6%,再往后是5%,仍然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