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报告厅/吴敬琏:经济为何下行,怎样正确应对(上)

吴敬琏:经济为何下行,怎样正确应对(上)

作者:吴敬琏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6-04-25


声明:
✦本文为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原创首发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经济为何下行,怎样正确应对(上)


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去年11月以来最热门的一个口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新提出的问题,他的内容困扰了我们几十年,因此,我用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题目“经济为何下行,怎样正确应对?”。

为什么把“下行”提出来,因为我们当前碰到的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其他一些特征好象都是跟这一点相关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判断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我认为是准确的——“我国发展仍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是什么状况呢?最近三年中共中央有两个提法,一个是从内容上讲,我们当前的挑战状况从内容来讲是“三期叠加”,就是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个同时出现了。现象上看是“四降一升”,就是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可以看到中央这两个判断第一条都是讲增速下降,所谓的换档期讲的就是增速下降。

所以,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核心的一个问题,即经济是一种趋势性下行的状态。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在21世纪初期就提出潜在增长率在下降。可以用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把它撑住,但是它早晚要爆发。至于爆发时间,实际上全球金融危机就爆发了。大概在03年、04年、05年开始,人们又开始关注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很多人进行了研究。但是在寻求经济下行的原因和分析好原因以后,找出的应对的方针、方略,大体上为两种脉络,即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应对方针。


一、解读经济下行原因的不同理论框架和对策思路


从根上说其实是一个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把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总结起来就是这个图。北京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今年开会讨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个图来自易纲的演讲主题,非常简明,我稍加调整,其实标准是宏观经济学分析。

总需求=GDP总量=总供给。我们都知道这个方程并不表明因果关系,经济学说这两者是相关的、相等的,没有告诉因和果各是什么。从需求侧来说,总需求等于三个东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加起来就是总需求,总需求等于GDP。从供给侧因素来看GDP增长,第一是新增劳动力,第二是新的资本形成。第三个因素是效率提高。

关于这些有两派分析,第一派说自变数是需求方因素,GDP是因变数,这就形成由需求侧去分析增速下降的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一直到提出供给侧这个问题以前,这段时期主流的分析方法是需求方的分析。从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一说起为什么增速下降就是“三驾马车力量不够”,甚至报刊说“这是经济学的定理”,其实是被误认为定理。由这种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何迎接增速下降的挑战,办法就是扩需求、保增长。09年是保8,增加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结果很成功,不止8%,到了10%,被认为是一套好办法。

但这套办法也有很多人反对,有些经济学家说这种分析方法从理论上不正确,其来自凯恩斯主义的决定增长的原因、限制增长的就是需求,总需求是小于总供给,所以出现了经济危机。办法是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去创造需求,经济就恢复。虽然凯恩斯主义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占优势的一种说法,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是否定的,在中国来说北有张维迎、南有许小年教授,他们认为这种分析理论上完全站不住脚。

但我并不完全否定凯恩斯主义,我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法对应的是短期问题。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说“凯恩斯主义根本不对,因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达到新的均衡,不要用政府政策去拉投资,等等。”凯恩斯主义者回答说:“从长期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在短期你必须要采取这种办法,否则的话长期我们都死了。”意思就是说,比如洪水,洪水来了早晚要退,但是如果你不堵口、不筑堤,水退的时候人已经淹死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应对的是短期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长期问题,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框架,Y=C+I+(Ex-Im)+(G-T)用来分析长期的问题显然是一种误用,当然这是理论。

2009年开始就用扩需求保增长的办法。先是保8,后来保7。出现了两个后果,第一个是经济学的“投资回报递减的规律”的负面后果完全显现。用投资去拉动增长,时间久了效果越来越差。2009、2010年两年4万亿的投资,09年10万亿贷款,马上增长率跳上去4点几个百分点,而且维持了两年在8%以上。然后下降,下来以后再刺激,大概每一次刺激开始的时候上去1—2%,维持2到3个季度。到了后来上去不到1%,维持了1个季度又下降。愈演愈烈,到2015年很明显,刺激的强度并不低,可是照样下台阶。今年1季度的刺激强度可能是历史上最强的,可是增长率比去年4季度又下了0.1个百分点。

除了正效应越来越差以外、负效应却在积累。负效应积累首先是货币超发、信用膨胀,资产市场、股票、房地产、收藏品的泡沫吹胀,在总的国民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就是杠杆率提高。2013年有机构开始研究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我觉得叫“国民资产负债表”更好。居民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加上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构成了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社科院、中国银行、还有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