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经济增长关键要激发结构性经济潜能
编者按: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的预期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采访中对此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在去年疫情带来的“压力测试”下,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展现可贵韧性。同时,他提醒,不要高估了宏观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主要起短期平衡或稳定的作用,经济增长关键是要激发结构性经济潜能。以下为详细内容:
挖掘结构性潜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云”采访,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畅谈国内经济发展的潜力、优势和前景。
“在去年疫情带来的‘压力测试’下,中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展现可贵韧性,今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两位数。”刘世锦认为,展望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键在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这将部分表现在汇率变化上。
刘世锦表示,一个(城市群)龙头引领、补上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的“1+3+2”是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潜能所在,而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城市群建设中处于前列,前景远大。
宏观政策要“转好弯”一季度增速或达两位数
与去年没有提出具体经济增速目标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年经济增速在6%以上。
“尽管去年没有设立经济增长指标,但经济增长的成绩还是很突出的,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刘世锦认为,提出增速6%以上是考虑到今年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同比增速会偏高一些。
根据刘世锦的研究,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达到8%以上,可能在8%到9%之间,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两位数。但是他也提醒:“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大家不要形成中国经济重返高增长通道的错觉,它只是一个统计结果。现在要争取的是中国经济回到正常的潜在增长水平,争取2021年和2020年两年的平均经济增速达到5%。”
GDP增长|图片来自网络
为实现这一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如何调整?
“政府工作报告在宏观政策的表述上,体现了不急转弯,但是还要转弯,而且要转好弯的要求。”刘世锦表示,这体现在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3.6%压缩到今年的3.2%,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规模也呈收缩态势,货币政策在大体延续去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等。
刘世锦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已经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宏观政策也应该回归常态——不意味着一定要收紧,而是根据经济表现进行调整。刘世锦特别提醒,不要高估了宏观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主要起短期平衡或稳定的作用,经济增长关键是要激发结构性经济潜能。
2035年迈入中等发达国家关键在增长质量
中国何时能成为发达国家?人均GDP是一个重要指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同时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有些研究认为,要实现这一增长目标,这一时期的平均增速不能低于4.7%甚至更高,要在15年内保持这个经济增速,难度很大。”刘世锦表示,但这些研究通常假定汇率水平不变或只有1%到2%的小幅升值。
《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是刘世锦今年初主编出版的最新著作。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缩小,部分取决于增长速度,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而汇率变化直接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
换言之,单从数据看,未来15年,国内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以美元计价)的增长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汇率的变化,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汇率变化的背后并非货币政策的剧烈调整,而是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
刘世锦认为,要实现这一点,就意味着“立足点、注意力应当更多放在提升增长质量上,而非过度追求难以企及的增长速度”。
粤港澳大湾区应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重要一席
国内经济质量的提升来自哪里?刘世锦认为,来自“1+3+2”的结构性潜能。
“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这些区域将以更高的要素聚集效应和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70%到80%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3”是指要补上三大短板。其一,能源、物流、通信、金融等基础产业效率不高,增加了全社会的经济成本;其二,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要争取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让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4亿人增加到8亿至9亿人,“他们既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和创新者,应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使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挥”;其三,目前国内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不强,“补上这个短板的难度相当大,门槛高,需要长期积累,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的大国”。
“2”则是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刘世锦认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新动能,但是中国在这两个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我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一个龙头引领、补上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就能发挥结构性潜能。”刘世锦认为,这也为深化改革提供参照。
粤港澳大湾区|图片来自网络
在刘世锦今年准备的提案中,不仅明确提出推出建设都市圈的一揽子改革发展计划,可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和若干发展潜力大的省会城市作为都市圈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率先突破,还单独提出《两种类型增长与深圳角色转换》,对深圳如何引领升级型增长提出了意见建议。
当记者就都市圈发展前景提问时,刘世锦直言,各个都市圈发展也是在相互竞争,不可能一刀切,也不会是同一个模式。
“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发展充满期待。将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国内发挥作用,而且在全球的湾区、都市圈、城市群的竞争中,也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刘世锦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满信心。
刘世锦,全球化智库(CCG)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本文原载于《南方日报》202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