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观点/第一财经:深圳智库:去年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

第一财经:深圳智库:去年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

作者:王玉凤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18-05-14

近日,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17中国改革报告》。报告称,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40多项改革方案,完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部署了8项重要制度和73项改革任务,并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这些改革方案和改革任务的落实,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使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报告称,五年来在“五位一体”的改革布局中,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认可度比较高。在前几年的基础上,2017年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的同时,又有一些重要进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上取得进展

具体来说,一是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上取得进展。 2017年中央发布首批福建、贵州、江西三省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这三个省级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区将针对38项制度开展创新试验,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提出28项改革试点内容,分别在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障机制、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绿色生态农业推进机制、生态补偿扶贫机制、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大数据、建立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和探索,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与此同时,2017年国家正式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是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上取得进展。 2017年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把生态保护的有关具体制度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出台《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对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改善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出台《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此外,2017年中央还出台《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动固体废物进出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

创新江河湖泊治理体系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责任制度

三是全面推行“河长制”、试行“湖长制”,创新江河湖泊的治理体系,这对我国在现阶段加强水环境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有重要意义。

江河湖泊往往具有跨行政区域的基本特点,治理江河湖泊行政管理责任制长期未能建立,造成水体污染的严重后果。2017年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强化岸线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使我国河流水质有显著的提高。在推广“河长制”的基础上,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推出“湖长制”,出台《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严格湖泊水域的空间管控,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开展湖泊生态治理和修复,健全湖泊执法监管机制。

此外,去年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责任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健全。2017年中央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规定》,离任审计将以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基础,重点审计和评价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做出重大决策、完成目标任务、履行监督责任方面的情况,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责任。

报告称,这项规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同时提醒,由于受现行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制度体制的制约,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变化的长期性复杂性,落实过程中会遇到相当多的实际问题,不能使这项规定流于形式,要起到真正的作用。

报告还称,2017年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未来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兼顾经济和生态保护。二是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仍然存在很多难题,比如“九龙治水”的问题依然突出,环境监管体制的有效性仍然不足。三是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上,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唯上导向”转向“市场导向”、“民众导向”还需要很长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