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深圳金融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深港合作圆桌会议关注金融合作
深港通已启动技术系统开发
昨天,深港合作圆桌会议召开。此次圆桌会议以“香港与深圳金融合作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
昨天,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深圳市博源经济研究基金会主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以“香港与深圳金融合作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邀请多位深港知名业界人士、学者及相关官员进行探讨。
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史美伦在论坛上表示,深圳、香港两地的交易所已经完成了深港通方案设计,并启动了技术系统的开发,深港通的启动只是时间问题,这意味着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即将实现。
近50家港资金融机构在深开展业务
“深圳金融业占GDP比重接近15%,深港的金融业都有很大的容量,各有优势。如果能加大合作的力度,一定能强化竞争力。”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史美伦在致辞中表示,在金融发展方面,香港是深圳走向世界最好的跳板,而深圳也是香港进军内地庞大市场的坚固桥梁,深圳和香港相辅相成,可以成为外资引进来、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的通道。香港和深圳的互相配合,可提供高效率和全面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史美伦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香港和深圳已经成为发展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最好的合作伙伴。目前,深港两地建立了畅通的支付结算互联通道,在香港办理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量中大部分通过深圳。在今年上半年,深圳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当中,香港地区的结算占总量达到2/3,有近50家港资的金融机构已经在深圳开展业务,两地在票据清算、银行卡清算、信贷服务、跨境人民币和港币服务方面有密切地合作。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深港两地可以深入合作,争取成为国内市场和全球离岸中心的枢纽和桥梁,更好地发展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
“香港已经成为离岸首选的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李永诚表示,香港有内地以外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虽然香港以外其他金融中心也不断去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但香港有股票、外汇、债券市场成熟,标准跟国际接轨,并不需要担心被“边缘化”。
深港通将使深圳市场更受益
针对沪港通和深港通,港交所内地事务科首席中国经济师巴曙松表示,在比较了全球的不同交易所的合作形态研究之后发现,成功的合作是有共性的。一是来自上市公司的市场主体,如投行市场中介、监管者、交易所等自身有互联互通的需求,单纯为了合作而合作,最后会不了了之;二是要很好地设计流动性,交易时段的流动性不够,市场很难形成有影响力的价格信号;三是要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或者是本土的偏好;四是市场功能不能只局限在投资上,还要延伸到筹资的功能。
巴曙松认为,沪港通的成功实践表明有很多中间路线可供选择,如果有一个很好的交易制度、结算制度、清算制度的跟踪设计,是可以既达到开放的效果,同时又能够保持政府非常强的监控能力和影响力。
“沪港通还有更多可拓展的空间。比如,国内已经上市的公司,通过沪港通的渠道延伸到一级市场,向海外投资者去融资。”巴曙松表示,甚至可以通过深港合作的平台,针对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在前海合组一个新的交易平台,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
他认为,从流动性、投资标的、投资机构的重合度来说,在当下推动深港通,深圳市场将获益更多。深港通将打开海外资金投资深圳优秀上市公司的一个新窗口,这是在原来沪港通条件下没有覆盖到的。
基金互认平台年底可投入使用
内地与香港两地基金互认机制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与会专家认为,这也是一项重大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项目,符合条件的基金通过一定的对方认定以后,能够在对方的市场向公众投资者销售,而且开放额度跟沪港通一样,也是3千亿的规模。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林凡表示,按照目前联合公告的要求,香港有100多只的基金符合到内地来销售的条件,内地约有850多只的基金能够到香港去销售。基金互认不只是资本市场的开放,更体现为贸易服务的开放,意味着香港的金融机构和内地的资产管理机构能够给对方的投资者直接提供金融服务,这对于投资者结构、市场的定价效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香港的100多只基金,很多是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的资产,对内地的投资者进行国际的资源、资产配置有积极的意义。
林凡透露,今年年初,深交所、中证和香港金管局三方启动基金互认平台的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经过多轮的仿真测试,内地二十几家机构、香港十几家机构已经参加其中,今年年底整个平台可投入使用,使得香港和内地企业直接在香港可以点对点接到平台上,方便了两地的资管公司的运作。
共同打造亚洲资产管理中心
“从合作的潜力来讲,肯定国内的财富市场是巨大的,长远来看有全球投资的需求,香港非常希望国内的资产管理市场能够开放,现在实际上是半开放的。”瑞银资产管理(香港)董事总经理施斌表示,增加两个市场之间的互动,只要把门打开,至于具体怎么发展,市场自己会有发展速度、发展空间。
香港金融发展局成员、瑞东集团董事总经理刘廷安认为,从香港方面来说,深港之间在保险业的资产管理上有三方面的合作空间,一是平台的合作,香港租金贵、人力的成本高,可以把IT、后台支持等放在深圳,把销售前台设在香港,以发挥两地的优势。二是人才培训和市场的推广。三是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深圳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基金市场,可以更多地跟香港的资本市场作一些对接,香港的债券市场比较弱,也寄希望于深圳企业能够寻求一些政策突破,加大在香港债券市场的产品发行。
应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建军认为,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一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金融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关键是实体经济本身强不强,结构是不是健康。二是要完善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实施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张建军表示,应建立统一的金融产品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系统的规则和监管制度,适应综合经营中金融市场的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金融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地方金融监管事权划分体系,要明确中央银行对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牵头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