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汪玉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挑战与未来

汪玉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挑战与未来

作者:创新院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8-09-18

以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 40 年的历程。40 年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无疑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那么过去 40 年中国改革开放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又面临着什么?未来意味着什么?


文 | 汪玉凯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一、把改革开放 40 年的成就放在近代中国经济的大 V 字型格局中来观察

美国著名历史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曾对世界各国的历史经济做过一系列比较研究。谈到中国时,他表示:

从公元 00 年到 1820 年这 1800 多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没有低于过 20%,高的时候甚至超过 50%;

而1820 年后,近代中国经济则一路下滑,从 1820 年的 32.9%,一直降到 1945 年抗战胜利时的 4%;

从1949 年中共执政一直到 1980 年,中国经济大体也只徘徊在 4.5%;

而中国经济真正腾飞是在实施改革开放的 80 年代以后,到 2017 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已经上升到 15%,折合 12.24 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为 19.7 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份额接近 20%)


近代中国经济总量所占世界份额变化表


如果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放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观察,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变一目了然。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发生的巨变呢?要高度概括的话,最主要的经验大致归纳为三点。


一是找到了一条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发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把中国引向一条改革开放之路、融入世界之路。


二是确立了一个中心


中共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果断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为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于 1978 年 12 月在北京举行,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三是创建了一个新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拘泥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即使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上述三条,使短短40年的改革开放重塑了中国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及其面临的挑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三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有增无减。


01

改革开放的整体格局发生重大

首先,当今许多中国老百姓对改革的认知,再也不像1978 年改革开放刚起步时那样期盼改革、拥护改革。
一些人的看法很尖锐:认为医疗改革让人看不起病,教育改革让人上不起学,住房改革让人买不起房。这些话的确言过其实,但现实中很多老百姓有这样的切身感受。
其次,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都在加速推进;而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减少。
国家经济增长曲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曲线双双向上,但社会道德曲线掉头向下。
另外,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的形象却不断被国际社会误解、误读。
实际上看当前的中美贸易战,经济似乎并不是所有问题的全部,其中还包括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以及价值层面的争执和分歧。


02

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到尽头

过去中国经济能够高增长40 年,达到平均 9.5% 的增速,这与传统发展方式是息息相关的。
廉价劳动力、低廉的资源价格以及巨大的市场等,都是这几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独特条件。
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到了今天,已经越来越走不通了。


03

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矛盾有增无减

这些年来,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共执政面临的「三个四」,即中共执政面临四种考验,四种危险、四个重大。
所谓四种考验,就是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
与执政风险上升相联系,在改革处于焦灼期和深水区的环境下,中国面临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信任风险等都有上升趋势。


从经济风险来看——


中国经济整体上面临三者叠加的局面,即保障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应对经济下行的过程中,还要实现中国经济三大战略转型(由规模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引进吸收型转向对外扩张型,由学习方法型转向自主创新型)。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者叠加”局面


从上面「三者叠加」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说,如果中国经济三个战略转型实现不了,既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实现,又会降低应对经济下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影响十九大提出的未来中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大目标。


从社会风险来看——


过去这些年来,中国的社会财富主要向三个方面集中,一是从政府和社会来看,财富过多地向政府手中集中,如今政府收入占到GDP 总量已经超过 23%;


二是从劳资方面来看,财富过多地向资方手中集中,贫富差距不断被拉大;


三是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来看,财富过多地向垄断行业手中集中。


财富流向的不合理性,使普通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获得感,或者说改革成果很难被一般人共享。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情绪难以平息的重要原因。


从信任风险来看——


当下中国,主流媒体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频发的网络事件被快速放大、扩散,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当然党政公信力下降,也与政府官员的腐败、司法不公以及群体性事件上升等有直接的联系。


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又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的整体转型错位有关,所谓转型错位,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五大标志

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方案,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那么「十九大」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则可以看作是这一新阶段的继续。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改革要敢于涉险滩,更是指出中国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这些都是高层对改革开放的巨大决心。


当然,衡量中国改革开放是否前进,或者是否出现了逆转,除了看国家层面改革开放的战略规划、部署、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看改革开放的实际成效、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而后者往往更为真实、重要。

0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正视的关键性问题。


其中有三点十分重要,一是开放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二是简政放权;三是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02

全力保障民生和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对老百姓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是民生问题;二是民主参与问题。


从民生方面看——


最受关注的是医疗、教育、社保、养老、就业、保障性住房等。


以免费医疗为例,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这一制度,当前我国也确实拥有这方面的经济能力,但我国目前的医疗改革状况并不能使国民满意。


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应成为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要加大民生的投入,加大与民生直接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要花大气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维护农民的权益等。


从人民当家作主来看——


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最核心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权力主体,是国家的主人。


要通过实质性改革,使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以有效实现。


03

创新社会治理和释放社会活力、坚持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市场、社会这两个领域被激活了,发展市场经济,同时也催化了社会的发育,加速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但是应该看到,在这一变化进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如社会矛盾和冲突等。
如何处理好加快社会发展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关系,处理好释放社会活力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关系,这确实对政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十分强烈,目前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重大问题几乎都与缺失公平正义有关。


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制度公平,很多民众对此都有很高的期待。


只有在这些关键的社会诉求方面有所建树、有所突破,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才能真正提高公信力。


04

建立约束公权力的制度笼子

在新时代下,如何有效地管控公权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历史的软肋。


要解决好这一根本性问题,首先要让人民来监督权力,让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光之下,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其次,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坚持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原则。


再次,坚持「十八大」提出的「三清」目标,要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最后,要创新反腐的体制机制。


这些都是关于能不能构建一个制度的笼子,真正解决对公权力的管控问题。


05

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抓住国际环境的机遇

改革开放后的30 年,中国一直有一个相对好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是自 2009 年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局面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尤其当世界局势发生某些变化后,中国的举止、政策选择都会受到广泛关注。


从更大的视野看,中国必须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要看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


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立体现代化,中国依然是一个平面现代化,城乡差距巨大,人均GDP 排在世界 80 多位,在世界产业链高端的话语权还很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四、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多管齐下


按照上述思路,未来中国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是加速现代化、满足人民福祉的唯一选择。


因此,启动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最大限度排除改革开放的阻力,防止极端思潮再起,在改革的关键部位上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将可能成为改革开放多管齐下的重要路径。


启动新的思想解放——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不可少的。


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明辨是非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下一步往哪里走都会成为问题,搞不好倒退也能被贴上改革的标签。


从过去40 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看,关键历史节点都离不开思想解放。


比如中国当年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从真理标准讨论那场思想解放起步的;


1992 年,如果没有邓小平南巡形成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几乎不会走到今天。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此,在当前中国内外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确实需要对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辨是非,这样才能使全党全国人民形成新的共识,凝聚新动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最大限度地排除改革开放的阻力——


过去30 多年改革开放最大的附产品,莫过于一个个利益集团的形成,这无疑是必须面对并且极为深刻的教训。


这些利益集团或掌握权力,或掌握资本,或掌握资源,三者叠加,实力雄厚,控制着相当多的社会财富。


利益集团盘根错节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允许搞利益集团相互输送利益,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山头主义,领导干部要防止利益集团的围猎」等一系话语和表述,都在阐明利益集团的巨大危害。


可见,「十八大」后的反腐败斗争,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和利益集团作战。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能否进一步深入,也取决于能否进一步战胜利益集团。


防止「极左思潮」再起,危害改革开放的精神气——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一种反改革的力量,他们认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道路错了、方向错了,让走资派全面掌权,让工人农民吃了二茬苦,受了二茬罪。


如果这种反改革开放的思潮和毒瘤不被清除,改革开放不仅难以深化,甚至可能毁于一旦。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部位上要有实质的突破,防止改革空转——


改革开放有三个关键部位:经济改革、行政改革、政治改革。


行政改革严格讲是政治改革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更多地集中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


从理论上讲,政治体制改革分为上端和下端,下端是行政体制改革,主要解决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等。


而政治体制上端的改革还有三个更关键的要素,即宪法权威、政党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这三个是政治体制上端更关键的部分。


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在这三个层面上发力:


如怎样树立宪法的权威,真正实现依宪治国;


人民群众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参政议政;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问题等。


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被人民群众认可的答案。


就经济改革而言,关键要建立起一个相对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主要包括:


尊重市场自身的规律,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

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防止欺诈,反对垄断;遵循国际法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准则;

政府要带头守法,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要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共属性;

最大限度地约束公权力,遏制权力滥用,严厉打击公权力在市场中的寻租行为等。


如果未来在经济领域,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在上述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重要突破,并逐步完善,不仅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会更具吸引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中国人民都能从改革中获得实惠,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到那时,中国会更加受到世界的尊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十分期盼的。


(本文选自《国家治理周刊》第32期,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