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思丨厉以宁:中国工业化阶段尚未完成
2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与世长辞。 厉以宁教授不仅是经济学界泰斗,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厉教授关于股份制改革、所有制改革等重要的经济理论创新,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2-28
-
-
张文魁:促进居民消费要坚持两个“确保”
编者按:202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实际经济增速仍显著低于潜在增速水平。如何设定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怎样释放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未来5年维持5%以上的增速十分必要。为此,2023年要坚持两个“确保”:一是确保人民群众正常出行;二是确保小微企业正常经营。长远来看,要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树立民间信心。
作者:张文魁 来源: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时间:2022-12-11
-
-
毛振华: 警惕疫情冲击下的非金融企业与居民部门缩表风险
2020年以来,疫情导致中国经济两次探底,当前依然是制约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展望2023年,虽然经济运行仍面临压力与困难,但经济修复中的积极因素仍存,疫情也正朝着可预期的方向演进,随着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叠加今年经济增长的较低基数,明年宏观经济增速或能回升至5%左右。
作者:毛振华 来源:中诚信国际 时间:2022-12-10
-
-
宋晓梧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编者按: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于共同富裕有一些模糊认识。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我院主持编写的《2021中国改革报告》认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中央突出共同富裕,绝不是回到平均主义大锅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现摘编,供参阅。
作者:宋晓梧 来源:《2021中国改革报告》 时间:2022-06-02
-
-
党国英:乡村振兴依赖什么样的城市化?
编者按:在国家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开始进入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力阶段。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关系?怎样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我院主持编写的《2021中国改革报告》围绕乡村振兴依赖什么样的城市化展开了精彩分析。现摘编,供参阅。
作者:党国英 来源:《2021中国改革报告》 时间:2022-05-25
-
-
刘亚东 :抓住科技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编者按: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全球创新竞争的主动权?我院主持编写的《2021中国改革报告》指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发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牛鼻子”的作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现摘编,供参阅。
作者:刘亚东 来源:《2021中国改革报告》 时间:2022-05-13
-
-
苏利阳 | 深入推进“碳中和”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议
编者按:2022年,“双碳”再度成为全国两会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我院主持编写的《2021中国改革报告》认为实现“碳中和”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效互动,并对如何深入推进“碳中和”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现摘编,供参阅。
作者:苏利阳 来源:《2021中国改革报告》 时间:2022-05-13
-
-
唐本忠院士:从中国原创到中国智造
5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做客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围绕“聚集诱导发光: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及其蕴藏的巨大商机”做了精彩演讲,并与线上线下近20万听众进行了交流互动。
作者:唐本忠 来源:科技院士报告厅 时间:2022-07-08
-
-
王小鲁 | 关于反垄断与创新的探讨
编者按:近来,“反垄断”一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但对于反垄断的理解,各界还存在不少模糊或各不相同的认识。反垄断到底反什么?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当前行政垄断是主要危险,反垄断不能避重就轻。同时指出,要把垄断竞争与垄断相区别,避免妨碍技术创新。
作者:王小鲁 来源:爱思想 时间:2022-07-08
-
-
刘远立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建议
编者按:在与新冠疫情长达两年的对抗中,我国在常态化防疫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面对当前我国疫情零星散发,甚至局部聚集发生的状况,早期疫情防控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依然值得借鉴。我院主持编写的《2020中国改革报告》在总结中国疫情防控经验与挑战的基础上,对如何高效推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发展建议。现摘编,供参阅。
作者:刘远立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时间: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