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演讲速递丨刘科院士: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

演讲速递丨刘科院士: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

作者:创新发展研究院 来源: 时间:2021-07-16
编者按:全国碳市场7月16日正式开市,15日上午,全球知名的能源专家、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做客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围绕“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做了精彩演讲,并结合他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与线上线下近30万听众进行了交流。

7月15日上午,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博研教育、深圳企联、同心俱乐部等联合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第四期活动精彩开讲,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以“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为主题做专题演讲。

报告厅活动由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主持,近200位来自企业、投资、科研等领域的精英人士参与了现场交流,近30万人通过腾讯新闻、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巨浪视线等直播平台参与了活动。

本期活动得到深圳客、武汉大学深圳校友会、吉林大学深圳校友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碳达峰”“碳中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全国碳市场即将正式开市之时,刘科院士围绕业内对碳中和的误区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路径进行了精彩的解析。


当前对碳中和的六大误区
中国每年排放约103亿吨CO2,人均排放7.4吨,一个三口之家, 每年平均排放22CO2。尽管风能,太阳能,CO2转化为化学品,CCS, CCUS,提高能效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减碳有些贡献,都值得去鼓励,探索和实施;但对天量排放的CO2减低的比例是相当有限的。当前业内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限,存在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了,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事实是每年8760小时,而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各地不同,平均在170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概在1/5 – 1/6 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5/6的时间段, 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尽管中国的风能、太阳能增量巨大,但事实上总发电量与煤电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而且,电网“靠电池储电的概念是非常危险的”,据估算,全世界5年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的电能。太阳能和风能需要大力发展,但在储电成本仍然很高的当前,在可见的未来无法全部取代化石能源发电。
第二个误区是人们以为有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但实际上能源行业没有计算机行业的摩尔定律,“人类花了100多年时间的研发,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改变”,迄今大规模GW及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100多年前就被发明的抽水储能技术。
第三个误区是用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但从规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全世界约87%的石油都被烧掉了,约13%的石油生产了我们所有的石化产品。CO2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减碳的贡献是相当有限的。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技术能够碳中和。把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再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理论上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