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与大湾区系列之九:让七千万大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编者按
本报告全文13万字,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从制度、体制、机制、管理和政策创新的角度,研究大湾区未来的方向、功能和前景,探讨如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出建设性、长远性、方向性意见和建议,供国家有关方面参考。
▌我们将连续十天推出本报告的精编内容,今天推出的是第九篇:《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港深金融中心的基本格局》。
实现人员的自由进出和社会政策的全面衔接
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共同体和居民生活圈(下)
04发挥香港教育的优势,逐步实现大湾区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
教育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教育均等化、一体化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共同体和生活圈的重要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一国两制”基本原则,在大湾区内目前实行两种教育体系。
几十年来中国内地政府长期以GDP为中心,教育水平与国际差距很大,造成每年大量的学生到国外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而在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教育的理念和制度基本上与世界现代教育文明接轨。
因此未来大湾区在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中,教育领域的重点应该是发挥香港教育的优势和辐射力,促进大湾区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首先,应大力鼓励支持香港各种机构在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市举办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及培训等各种教育机构。
对港澳的各种组织在大湾区举办各种教育机构,应该在审批程序、土地供应、招收学生、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解放思想,允许香港举办的中小学招收内地学生,并在坚持爱国教育的前提下,按照香港的教学理念、教材体系、教育计划进行自主办学。
在高等教育方面,鼓励香港的大学到珠三角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等等,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更多地受到国际先进现代理念的教育,为大湾区培养更多国际化、现代化的人才。
香港拥有世界百强大学4所,图为香港大学。
▌其次,鼓励支持大湾区内地学生到香港接受大学、中学教育,使香港成为大湾区乃至全球的教育枢纽。
鼓励大湾区更多学生到香港读书,既有利于珠三角内地居民子女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也有利于香港教育产业发展和国际教育枢纽的形成,有利于香港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对此,香港政府也应该有更宽阔的胸怀,采取多种措施为大湾区内珠三角九城市的居民子女来港就读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在土地供应、财政支出等方面对教育更多的投入,扩大香港各类学校接收珠三角学生的容量,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等。
目前广东省每年到国外的留学生超过万人,每年花费近20亿元,如果将其中30%的留学生引导到香港,对香港教育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支撑。
▌再次,落实好港澳居民子女在珠三角九城市就读的国民待遇。
随着港澳与珠三角九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港澳居民在珠三角地区工作、生活、居住,解决子女上学读书成为这些港澳居民正常生活中重要的问题。
当前既没有足够的为港澳居民子女提供专业教育的学校,又不允许港澳居民的子女就读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为此每天有大批儿童起早摸黑到香港读书,给学生和家庭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仅深圳口岸每天就有3万左右的儿童跨境读书。为此,应该允许在深圳及珠三角其他城市居住的港澳居民的子女就地就近就读公办学校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内,无论是生活在港澳地区的珠三角九城市的居民,还是生活在珠三角九城市的港澳居民,在教育方面都应该实行国民待遇,使子女能够享受当地的义务教育或免费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真正实现大湾区社会共同体和生活圈。
很多在深圳居住的小朋友早早过起了“双城生活”。
05畅通各种社会保险关系,衔接多种养老保险体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自由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作为社会共同体和居民生活圈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了便利居民自由地居住、工作、养老、治病,衔接畅通大湾区内不同地区的居民社会保险关系和保险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以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差异,大湾区实际上存在着三类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别利益,在“一国两制”的大湾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近期难以做到的。
但是通过相互的机制、政策及技术将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相互连接,并及时转移资金、提供服务,使大湾区的每一位居民,不管工作、生活、居住在大湾区内哪个城市和地区,都能方便享受到本人参加的原地区各种社会保障机构所提供的良好服务。
为此,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提高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市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由现有市级统筹提升到湾区统筹或广东省统筹,统一九城市社会保障各个险种的缴费标准和比例,促进大湾区九城市人口的流动和资源共享,提高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
考虑到目前各城市政府以及参保人员的实际利益,可考虑在提高统筹层次、统一缴费比例和标准的过程中,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过渡办法,对已经参加各种社会保障的居民,仍然按各市现有的比例和标准,仍实行各城市自己统筹,保障这些居民的保险待遇不降低。
对新参加社会保障的新居民,可采取广东省或珠三角九城市新制定的缴费比例和标准,实行新的制度系统,若干年后过渡到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建立大湾区内各地区社会保障机构的协调机制
研究制定有关各地区社会保障衔接的具体机制、政策、措施。
▌再次,建立各地区社会保障衔接转移的统一服务平台
为湾区居民提供更为方便的社会保障服务。
06推广香港养老服务体系,让大湾区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家园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迈向老年型社会,广东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近10%,2016年香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13%。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因此,在大湾区社会共同体和居民生活圈的发展过程中,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香港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推广。
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养老体系形成过程中,既接受西方国际先进的理念,香港政府把养老事业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又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展多种多样的养老慈善机构;
既发挥政府财政主导的作用,又动员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养老机构;既注重解决老年人生活养老费用支出困难,建立强制公积金,又对特别困难的老人提高低保和高龄津贴,又帮助老人建立家庭储蓄和给予理财资助。
香港的养老服务。
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养老事业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并且主要是采取政府自己举办养老院,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政府对社会举办养老机构在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少,难以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养老问题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突出的社会矛盾。
因此,未来大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学习推广香港的经验和做法,使老年人共享大湾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家园。
▌首先,大湾区对香港各种企业、社会团体养老机构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在土地供应、财政资助、审批立项、运营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支持港澳投资者在湾区内举办各类养老机构,尤其是鼓励医养结合,建设一批大型的健康养老基地,为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市的老人提供足够的养老设施,并以香港各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对标,提升大湾区现有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同时,也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内养老保障领域的有关政策、程序等方面的衔接,鼓励港澳长者回珠三角九城市养老。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九城市应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力支持社会举办各种养老机构,尽快形成养老服务体系。
大湾区老人数量达几百万人,完全依靠香港机构来举办养老机构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加大当地养老机构的建设。
为此,各城市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支出力度,把养老事业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之中予以保障,制定地价优惠政策,并借鉴香港官助民办的模式,大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非盈利组织等举办不同水平、满足不同收入群体需求的各类养老机构,制定相应不同水平的收费标准,逐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成熟的养老服务体系。
△
综上,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在经济上成为全球一流的大湾区,而且要在居民自由进出、迁移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与保障等公共服务全面衔接。
除此之外,推进大湾区与世界文明接轨,还要逐步畅通大湾区内各地区之间互联网信息交流,密切大湾区内社会组织、宗教组织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步消除大湾区内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障碍,让粤港澳大湾区在社会发展、精神文明方面与世界先进文明充分融合。
点击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三 / 全面正确认识“一国两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 / 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自由化,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五 /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资金的自由流动,建设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港深金融中心
八 / 实现人员的自由进出和社会政策的全面衔接,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共同体和居民生活圈(上)
九 / 实现人员的自由进出和社会政策的全面衔接,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共同体和居民生活圈(下)
十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理论和制度创新